在幼小衔接的课堂中,皮肤这个看似“日常”的主题,其实暗藏着丰富的科学、健康和社交技能培养的机会。通过一套以游戏为驱动的教案,老师可以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在玩乐中理解皮肤的基本结构、感知差异、日常卫生以及如何关爱自己和同伴。课程设计既要贴近孩子的认知水平,又要兼具操作性和趣味性,让孩子愿意主动参与、愿意合作、愿意表达。本文从教学目标、准备材料、活动流程、分组策略、评估方式以及家园共育等方面展开,帮助教师快速落地一堂完整的皮肤主题游戏课。要点是:用简单可视的道具、直观的语言,确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探究、表演、绘画、歌谣等多模态活动,建立对皮肤的科学认知与自护意识。
学习目标包括:1) 认识皮肤的基本功能,如保护、感知、调温等;2) 了解皮肤的简单分层与结构,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描述表皮、真皮等;3) 学会通过洗手、擦防晒、避免抓挠等日常卫生习惯来保护皮肤;4)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,提升语言表达和社交协作能力;5) 培养观察与记录的 Habit,能够说出自己看到的皮肤变化与感受。
教具与材料准备包括:皮肤角色卡、彩色贴纸、手套、橡皮泥、海绵、毛巾、温和洗手液、镜子、小镜面灯以及简单的数据记录表。教师应准备几种不同材质的“触感”材料,如丝绒、泡沫、砂纸片(需安全低磨损等级)等,以帮助孩子通过触摸区分纹理、温度和湿度的变化。活动区布置上要清晰标注“保护区”“温度区”“清洁区”等主题区域,方便孩子自行穿梭体验。现场还要准备安全说明,用简单语言解释为何皮肤需要被保护,如何在活动中避免受伤。
课程流程概览:热身-探究-表达-巩固-分享。以15-20分钟热身游戏开启,激活触觉和注意力;中段进入探究与合作任务,孩子在小组中轮流完成不同材料的触感测试、皮肤守护的动作练习、以及“角色扮演”环节;最后通过绘画、讲故事、唱歌等形式进行知识巩固,并请家长在接送时进行简短的家庭观察记录。全程强调安全第一,教师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参与度,及时介入帮助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。
第一大活动:触觉探险“皮肤地图”。将教室区域分成若干触感站点,如温暖的毛巾站、凉爽的海绵站、平滑贴纸站等。孩子们依次进入,各自用手触摸并描述感受,教师提供简单的词汇如“软、硬、滑、粗、凉、热”等,帮助孩子将感受转化为词汇。每完成一个站点,孩子会在“皮肤地图”纸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,形成一张颜色与感受的对照图。该活动既训练了触觉辨别能力,又让孩子体会到皮肤能感知世界的多样性。教师在现场引导孩子用一句话总结体验,比如:“这块布料像谁的皮肤,为什么?”促进语言表达与互评。
第二大活动:皮肤守护站与卫生歌。为了让孩子理解日常卫生对皮肤的重要性,设置洗手、擦防晒、避免抓挠等小任务。孩子们用温和的洗手液模仿正确的洗手步骤,教师用简短的歌谣巩固顺序,同时讲解每一个动作为何有帮助。另一站是“防护站”,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学习正确涂抹防晒霜的部位和量,强调外出时的防护意识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“皮肤小守护者”,对同伴柔和提醒,如“请轻轻地拍干手,不要用力抓皮肤”。
第三大活动:皮肤英雄角色扮演。孩子们分组选择“皮肤英雄”的角色,如“皮表皮侠”“真皮勇士”等,用简易道具和动作演示皮肤的保护功能。教师引导孩子用口头语言描述自己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保护行为,例如“我会用公约式语言提醒朋友不要用尖锐物品刮皮肤”、“遇到疼痛和红肿先告诉老师”等等。此环节兼具语言表达训练、角色理解和情感共情培养。课堂上允许孩子们用肢体语言与表情表达感受,鼓励同伴给予积极反馈,形成支持性学习环境。
第四大活动:皮肤画与手工“地图卡片”。孩子们用彩纸、贴纸、布片与橡皮泥制作“皮肤地图卡片”,按不同区域对应一种感受或功能。比如画出表皮的“保护膜”、真皮的“韧性线条”等,用人名和动物名来比喻皮肤不同部位的特征。完成后,教师引导孩子用简短句子描述自己的作品,加深记忆与理解。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,可以让小组内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伙伴帮助。通过作品展示,孩子们学习尊重他人的作品和观点,促进自我认同的建立。
评估与观察策略包括形成性评估与同伴互评。教师记录每位孩子在触觉辨别、卫生操作、角色扮演、绘画表达等环节的参与度、语言输出量和合作态度。评估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,而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、对同伴的尊重与帮助、以及对皮肤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综合判断。教师可在一周内进行多次小型观察,积累成长档案,便于与家长沟通与后续教学调整。若某位孩子在某个环节存在难点,教师应提供个别化的 scaffolding,如提供关键词卡片、简化任务步骤或提供示范动作,以降低门槛,提高参与度。
家园共育与延展任务包括:鼓励家长带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皮肤健康日记,记录孩子日常清洁、饮食、户外活动以及皮肤状态的变化。学校可发放简短的家庭图卡,帮助家长用相同的语言和符号系统与孩子进行沟通。建议家庭使用统一的词汇描述皮肤与感受,如“软、光滑、热、凉、痛、痒”等,以避免语言不一致带来的混淆。学校也可以在家长会中安排一个小型的皮肤知识分享角,邀请家长参与,促进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。
广告:注册steam账号就用七评邮箱,专业的游戏邮箱,无需实名,可随意解绑、换绑,支持全球任意地区直接访问和多个国家语言翻译,网站地址:mail.77.ink
在课程设计中,关键是让孩子在安全的边界内大胆尝试、用语言表达、用动作演示,并通过同伴反馈建立自信。孩子的皮肤是他们身体和情感的“外衣”,通过这套游戏化教案,孩子将学会尊重自己,尊重他人,也掌握了日常自护的小技能。课堂的终点不是一个答案,而是一个持续的探究。你能用一个谜语来描述皮肤吗?谜底也许藏在你明天的活动里:有一种东西穿在皮肤外面却看不见,越抓越紧,越藏越深,它到底是什么?